收录于话题
#婚姻关系
16个内容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今天和大家分享我们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,上周我们带着小D和家里五位老人一起去桂林度假。
真的没想到桂林那么热,有一天气温直接飙升到38度。小D一早6点半醒来,吃完早饭,就在室外玩。
从一开始的活蹦乱跳,到后面慢慢蔫了,开始撒娇耍赖,说自己走不动了,要老人们抱了。
这时我摸了一下她额头,发现滚烫,感觉是发烧了。于是就带着她去度假村里的医疗室。
护士给小D测了体温,39度,而且看着小D精神状态不好。护士一脸忧心忡忡对着我们说,建议我们赶紧去当地医院,觉得孩子病的很严重。
其实,从我和先生来看,我们知道护士所谓的“精神状态不好”,其实是小D慢热的表现,比如不和护士眼神对视,不回答问题,然后蛮紧张地靠着我坐着这些肢体表现。
本来我只是想去拿几个退热贴,因为我们自己带着退烧药的。结果护士的这段话,让家里五位老人立马慌了,每个人在旁边都在说,赶紧送医院。
这个是我没有预料到的,我还尝试追问护士问题,试图了解她的判断依据。
但第一个问题还没问完,就被家里人粗暴地打断了,“孩子都这样了,你们还问什么,赶紧送医院吧,你是后妈啊!”
父母们真的是急了,就这样一句话,我能感受到大家情绪都在升温。
我看了一下情况,就说,去医院吧,二话不说定了一个商务车,两位老人跟着我们都赶去了当地的医院。
路上我、女儿和先生坐在最后排,我和先生聊起来了我们平时遇到女儿发烧需要问自己的四个问题。三个月内立刻就医;三个月后可以在家观察。物理降温和散热是关键,这虽然不会帮助发烧痊愈,但是可以让孩子体感舒适一点。如果发烧影响到宝宝的正常作息,可以使用退烧药。
一般而言,发烧是会反复的,一天中体温起伏很正常。连续3天以上一直发烧,体温从未下降,需要引起重视,去医院排查是否有更加严重的潜在疾病。
吃不下、哭闹不止、昏昏沉沉,即使烧的不高也需要引起重视,甚至去就医。
发烧是症状,不是病。引起发烧这种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出牙、打疫苗,或者是细菌/病毒感染。如果只是出牙,打疫苗,那其实宝宝并没有生病,也不需要太多担心,注意观察和帮助降温就好了。
不得不说,先生经过这五年多的学习,也能把这四个问题完全说出来了。说完其实我们两个人状态都稳了,明白小D这次的发烧和她过去十几次的发烧并没有什么不同,一般只要在家休息几天就会好的。而且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,因为车里有空调,小D也“活”过来了,又开始问我们各种问题,“我们要去哪啊?为什么要去啊?”,也就更加印证了我们的判断。这时,我内心的声音不断在提醒我,开开心心解决问题最关键,千万不要把孩子问题上升到了家庭矛盾。
到了医院挂了号后,医生先测了体温,仍然是39度,然后就让我们去验血常规。先生当时马上就要带着小D离开了,他觉得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。的确,这个我们是被科普过的,小D之前因为早产,最初两年时间,每到换季,尤其是秋冬季节,就会出现发烧感冒,严重的两次是得了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。但从来没有验过血,当年我们也很不理解,还“质疑”过的。小D的儿医和我们科普过,是可以通过循证来判断的,看嗓子看耳朵听肺部,极少数情况会验尿和化验鼻腔分泌物。但老人肯定不干啊,立马又“怼”我们了,“你们懂还是医生懂啊”,医生也说,“验个血放心点”。
我拉了一下先生,然后说,嗯,我们去验血。抱着小D准备去了,先生走在旁边还在问我,“你为啥不去和她讲道理啊?”
我当时并没有正面回答先生的问题,而是对着小D说,“我们要去验血了,验血就像是被蚊子叮了一口”。然后我假装自己的手指是针,“嗡嗡嗡”飞了好大一圈,对着小D的食指“叮”一口。小D显然是喜欢这种互动的,立马她的手指也变成了针,开始叮我和先生了。我每次被叮完,就会很大声地说,“好了,很快的,然后会贴一张公主创口贴”(嗯,我女儿太“皮”了,总是会这破那破,所以我们随身带很多迪士尼创口贴的)。我们和小D说说笑笑来到了验血的地方,整个过程真的很快,小D也很配合,因为她知道就是被蚊子叮一下,之后选了一张Elsa的创口贴。
检查结果出来了,没啥问题,医生要给开药。这时我让先生支开了老人,说小D要喝水,肚子也饿了,让老人帮忙买水买吃的去。
医生直接问我的,你们中成药要开吗?我说不要。医生问,那你要什么?我说就开一点泰诺。
医生又问了一次,你们不用开点清火消炎的吗?我很确定地说,不需要了,我们只要泰诺就可以了。最后,医生说,你们自己决定哦,然后就开了处方,让我付钱去了。小D回到度假村睡了个午觉,下午起床尽管还烧着,又是一条“好汉”了,哈哈。这就是我们这次的看病经历,分享这些并不是希望大家去深究处理病情这件事。我不是医生,我所有的这些经验都是头两年几乎每周带着小D看各大纽约专科医生所学来的。会有错误的时候吗?肯定有的。纽约这些医生就一定对吗?肯定也不是啊。即使知道对的知识,面对现实情况你敢“不一样”吗?肯定每个人也是不同的。今天分享的更多的是想和大家聊聊,面对如何养娃,家人之间的冲突,当时我为什么选择这么做。家庭问题有时是“无解题”,关系也不是时刻可以“讲道理”,想明白自己“为什么而做”,比“怎么做”更加重要。不管未来如何变,人和人的关系始终存在。而家庭就是社会的最小单位,因此真正对孩子有益的家庭生态,一定不是“孩子第一”,必须是“关系第一”。因此,面对孩子养育和家庭关系,我的一个大原则就是“两害相权取其轻,两利相较取其重”。比如第一次护士提出送医院,尽管我们当时觉得没必要,我也觉得需要花钱,带上老人一起去医院。因为我知道,再怎么解释,老人也不会放心,他们相信的是自己眼里看到的和自己过往生活经历过的。而我们的“放心”,其实除了眼前的,还有我们过往的经历,小D无数次发烧处理的经验。这本身就是存在信息不对称,在这样短的时间内,我们也是无法去讲道理的,肯定不会听,反而会因为大家都是关心孩子而出现抵触情绪,一定就会变成“出口伤人”了。因此当时,即使度假村包商务车再贵,这笔钱我肯定出了,这趟医院我们必须去!
那路上我和先生的对话,倒不是偶然,这是我们经常会做的复盘。小D的第一年,先生也是信奉“任何情况都要吃药”的人。我也是从一开始试图说服甚至为此吵架开始的。
后来我想想自己的大原则,我就改变策略了,我开始“复盘+实践”双管齐下,找到机会小D没吃药却自愈,就把这样的案例和他复盘。复盘的时候注意不要有优越感,千万不要流露出“你看,我比你懂得多吧”。尽量说事实,但同时不能只是说事实,要结合专业科普的内容,这里当然一定要让自己可以说的明白。当然不要指望一次就可以了,我当时坚持沟通了大概一年多,先生才有了如今的转变。其实想想很正常啊,这相当于是新知识的迭代(想想我们自己学习怎么正确和孩子说话不也需要很久)。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给予先生观察、思考、内化的时间,毕竟大家初衷都是为了孩子,只不过他对于一些新知识还没“信心”。所以路上我问先生的问题,其实就是在提醒强化他之前的知识储备,因为我知道有一部分人会“关心则乱”,真的遇到孩子生病会摇摆的。而这个也是提醒我,不能只在发生事情的时候开始普及育儿知识,必须要日常点点滴滴不断浸润。验血常规这件事呢,我知道基本上国内医院都会做的,我个人是选择尊重的。我当时反而更加关心的是,验血这件事对于小D的影响。我没纠结于争论有无必要性,即使个人判断再没必要,如果不得不做,我更加重视如何让女儿明白是怎么回事,将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降为最低。所以才没回应先生,而是专注在和和女儿玩蚊子叮的游戏。最后配药,大家也别和我争哈,我又要再次强调了,这是每个人的信仰体系。我选择不给孩子吃中成药,最大原因是,大部分中成药的说明书都是写着,副作用不明,这样的不确定性我不敢冒险。而且很多疾病是自限性的,没有吃药的必要。
那这个是我底线,但我又特别明白,对于老人来说,去趟医院不做个检查不拿点药回来,他们心里不踏实的。这也是为什么,即使我们带着退烧药,我最后还是又让医生开了退烧药。
当时把一部分情况分享在微博的时候,有人会质疑我,你竟然鼓吹生病不看医生,还质疑验血那么科学的方法。所以今天写这篇之前还是有过犹豫的,害怕大家误读我的意思。
犹豫再三,还是选择写出来,就是希望可以让一大部分和我当年一样,面对家庭育儿分歧而非常沮丧的朋友,有一点点启发。
我当年自己要么“忍”,要么让其他人“滚”,但说实话不管选哪样,我其实都不是那么快乐和坚定的。
我这次的做法,一定不是完全正确的,一定也有很多你们认为的“槽点”,但是这是我在所有制约条件因素下,除了“忍”和“滚”的第三种最优选择。养育孩子,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悲壮的“英雄主义”或者“革命者”,多去化解那些冲突,用“生态环境”的视角看待问题。
这个过程中,我们自己也会成长,我们的思维也就更加灵活了。当我们发现育儿,不是非要“一板一眼”照着书,也不是只能“选A或者选B”时,我们自己的路走宽了,内心也会从容淡定很多。
其实写下这篇文章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,一方面真的怕大家对于疾病判断处理有误读。就像微博上有人会说,你家孩子不出什么事,你现在轻松话都能说。所以我再三强调,育儿非常个人,但有一点就是“我选择,我负责”,如果你选择的是另外一种疾病应对方式,那么选择完了,就不要犹豫纠结。育儿最怕的是摇摆所带来的内耗。另外呢,其实我们家老人也都是看我的推送的,这次他们算是知道了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了。我待会也会找机会和他们去复盘,当然也是先选择重要人物进行重点突破